2人保研清华,1人保研西交、1人保研北航,100%入党,各类获奖近百项……四名小伙,四年同窗,学习、科创、学生工作几乎样样开花遍地红,他们就是永不消失动力的9公寓322寝。
杭丹炜,保研至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
杭丹炜,中共党员,曾获黑龙江省三好学生;2次获国家奖学金,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等校级奖励。获发明专利2项,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 ”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金奖、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、黑龙江省“知识产权杯”二等奖等。
闫予森,保研至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
闫予森,中共党员,曾获国家奖学金、黑龙江省三好学生,校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校级奖励。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、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国家二等奖、黑龙江省“互联网+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省赛铜奖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。在振动噪声领域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。
刘晓龙,保研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
刘晓龙,中共党员,曾获校级奖学金多次、校三好学生、校优秀团支书。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岛礁一等奖、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、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国家级三等奖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良好结题、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赛一等奖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省赛二等奖等。
孙榆承,保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
孙榆承,中共党员,曾获3次国家奖学金、年度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、黑龙江省三好学生、3次校一等奖学金。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二等奖、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水下动力单项赛三等奖、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、黑龙江省“互联网+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、哈尔滨工程大学“五四杯”特等奖等。
“不开夜车”“反内卷”—亦师亦友 齐头并进
“不开‘夜车’,一个人休息全寝休息,这是兄弟们多年来形成的默契,也是322寝共同遵守的规律。”孙榆承的时间规划能力强,在他的带动下,322寝养成了做事不拖延、不开“夜车”的习惯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。
刘晓龙以一手出色的笔记,被大家称为“活宝典”,无论电子版还是手写版,他的笔记思路清晰、详略得当、字迹工整,每到各种大考小考,刘晓龙的笔记相当抢手,他也是来者不拒,还毫无保留地附赠讲解,这让刘晓龙很有成就感。一到期末,322寝室总是很热闹,很多同学都是来找“神算子”闫予森划考试重点的,因为平时注重学习方法,闫予森对考点的总结能力、难点的把控能力,总能将每科的考点清晰列出,为同学们顺利通关打下基础。而他在遇到难题时,总会找杭丹炜交流,“不会的知识找别人请教,我感觉比自己闷头学效率更高。”闫予森前五个学期始终保持第一名,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,他的思路和学习方法让杭丹炜受益匪浅,“‘森哥’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,我是飙着劲,以他为榜样。”杭丹炜坦然道。第六学期成绩出炉,杭丹炜如愿坐上了头把交椅,被反超的闫予森反而很开心,兄弟俩有着共同的目标,约好了上清华,未来,在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齐头并进。
我的室友是颗“星”
奉献之星、学术之星、科创之星……学习之余,322寝室四个大男孩在不同的领域,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着,在各自领域的天空,成为一颗颗闪亮的“星”。
孙榆承组织院系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现场
院团委副书记、节能减排社团负责人、班级团支书……4年9项学生工作负责人,孙榆承在校期间可谓是赢得了“学生工作”的大满贯。“大学生活除了学习,多参加社团活动,不仅能锻炼能力,还能帮助他人。”孙榆承说。他在工作中,注重团队凝聚力,队友生日时,总会设计一些小惊喜,让大家感受集体的温暖。繁重的学生工作,并没有耽误孙榆承的学习,“合理规划时间,做个时间管理大师,才能给自己更多变优秀的机会。”孙榆承认为,规划时间的能力,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。
闫予森在图书馆查阅资料
本科就读期间,发表sci论文两篇,这对于博士、硕士都非易事,闫予森却做到了。闫予森自大二时就跟随杜敬涛老师团队参与实际工程科研项目中,“不懂就问、不会就学。”闫予森凭借执着精神,从建模、设计图纸学起,在团队老师、学长的帮助下,无论是震动噪声的理论研究,还是实际工程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,为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打下良好基础。
杭丹炜组织学院“国与我风华正茂,心与脚共赴前程”演讲比赛
1/220,杭丹炜连续6学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成绩综合排名都是第一,在杭丹炜看来其实找对方法并不难,而他的四字真传就是“懂得规划”。杭丹炜将精力与时间合理分配,始终保持综合排名、成绩排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,当一方出现偏移,他就会调整精力和时间,再让其恢复平衡。
刘晓龙组织动力学院第49期预备党员党课培训
“一人进步不算数,共同进步才算富。”刘晓龙担任动力学院党务中心副主任、本科生燃气轮机党支部书记,在学习上分享学习笔记、线上讲解,更注意帮同学们进行精神上的“补钙”。他经常组织党员、团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,赴哈尔滨党史馆、东北抗联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之旅,让同学们知史明理、学史明志。刘晓龙任职期间,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300余人。
永远不变的初心 永不消失动力
“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”322寝四年的大学生涯,有迷茫、有失败,这从未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与信念,努力背后更多的是收获与成功的喜悦,即将走出校园,322的四个小伙子最想说的是——
“两机专项是国家能源与动力领域的心脏,未来的你们大有可为。”刘潇老师的这句话帮我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。本科期间,跟随刘潇老师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(重大型)2项并获得优秀结题。刘老师将我引入科创的殿堂,让我找到了兴趣所在,我坚定地选择了航空发动机领域作为未来深造的方向,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。
——杭丹炜
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。有幸与志同道合的兄弟同窗四年,在相互鼓励、互帮互助的过程中,我们共同进步。寝室也成为了我们实践专业知识的场所,小型实验、小范围讨论,四年来我们都是在寝室完成,我得到了成长,与室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同时,感谢我的导员鲁建新,总是在我迷茫无助的时候给我无私的帮助和鼓励,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在我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——闫予森
本科期间,我参与完成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,在此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,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,我学习科学研究方法、锻炼动手动脑能力,还收获了最为宝贵的师生情、同窗谊。四年的时间,我更加深爱我的专业,今后我将继续在传热学机理方向深入研究,为我国的能源动力事业贡献一份力量。
——刘晓龙
遇见你们是我最大的幸运,感谢室友四年来的陪伴与支持。学习上,我们互相帮助、分享经验;科创上,我们相互鼓励、共同探讨;生活中,我们彼此关心、相亲相爱。今日一别,虽天各一方,但我相信,未来在动力能源领域,我们定会再次重逢,携手为祖国的动力能源事业添砖加瓦。
——孙榆承
胸前闪耀的党徽为322照耀前行的道路,心中不变的理想是322永不消失的动力,永不消失的动力寝,动力十足,向前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