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年,三代人,一件事-凯发k8游戏

 70年,三代人,一件事-凯发k8游戏
70年,三代人,一件事
——哈工程水动力学团队为海洋强国添动力
作者
朱虹
来源
新闻中心
点击数
更新时间
2023-10-17

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”

水动力学是支撑船舶和海洋结构物安全航行的基石。自1953年建校之初,哈尔滨工程大学便用足“水下功夫”,我国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试验船、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都从这里诞生。

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水动力学教授、出生于1932年的戴遗山,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投入船舶适航性理论研究和数值预报等工作。由他参与开创的船舶适航性计算方法,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。

戴遗山教授在黑板上推导公式

水动力物面非线性时域解的计算量庞大,如果没有超算处理,是不可想象的。戴遗山却另辟蹊径,利用造表查值的办法,把不可能变成可能。

“1997年,我与海外教授交流时,他们根本不相信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果。简单来说,就是建立一个表格,用哪个数就到表里查。”戴遗山的学生、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院长段文洋说,一大批像戴老师一样的科学家,用十几年时间只做一件事,让我国学术研究走在国际第一方阵。

“只有解决国家问题,才能算真正毕业”

在博士论文选题时,戴遗山曾为段文洋指出三个方向,其中不是困扰行业多年的共性技术难题,就是国际上刚萌芽、缺乏基础的前沿理论研究。

硬着头皮,段文洋开始大胆揣想、仔细论证,从线性频域、线性时域、物面非线性时域三个角度,论证提出了外飘船水线源强为零的假设。没想到,这篇博士论文获评教育部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。

段文洋教授给学生讲课

2009年,在国际海事温室气体减排法规国际谈判中,段文洋作为中国技术专家代表,指出了日本专家在理论和算法方面的片面性和理想化,并论述了水动力学团队的船舶能效设计方法更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。在关键时刻,发出了中国声音。

“学术不等于技术,只有学术没有技术,是没有意义的,有技术没学术,水平也不会高。只有为国家解决了难题,才能算真正的博士毕业。”恩师的这句话,一直刻在段文洋心里。1995年,他留校工作,也以此激励自己的学生。

在导师戴遗山教授提出的势流理论的基础上,段文洋经过近20年日积月累,提出了泰勒展开边界元理论,这也成为了支撑数值水池研究的中国原创理论基础。

近年来,中国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通过国内国际双重认证;层析水波理论发展到国际领先水平,承担起越来越多“指定性”科研项目……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流体力学团队,科研精神代代传承,科研成果接连产出。

“创新永不止步”

我国船海事业不断发展,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动力学团队一直坚持自主创新、深耕开拓,为国家需求选择隐姓埋名。在国家级人才姚熊亮、张阿漫、倪宝玉等多位教授牵头下,跨介质流体动力学、气泡动力学、冰区水动力学等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代名词。

抗爆抗冲击,是水动力学领域关键问题之一。2000年前后,得知国家着力解决这一难题,年近40岁的姚熊亮毅然放弃了出国进修的机会,开始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工程实践中,同时不断拓展科研方向,最终将研究成果编撰成《舰船结构振动冲击与噪声》,惠及数万学生。

姚熊亮(右)与学生倪宝玉探讨学术问题

一个偶然的机会,姚熊亮带领团队开启跨介质动力学研究。在他的指引下,经过18年的探寻,他的学生张阿漫从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原理出发,以一个精炼的数学方程,描述了自然界气泡运动的基本规律。如今,这一气泡统一新发现已经在大型船舶、深海勘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

“作为一名学者,获得什么样的人才称号是次要的,最重要的是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。”着眼极地船舶技术,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“85后”教授倪宝玉和团队开展一系列科研攻关,不少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等极地装备,为“冰上丝绸之路”建设保驾护航。

“几代人只做一件事,一个人一生干好一件事。”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,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哈工程人以“为船、为海、为国防”为使命,攻坚克难、勇攀高峰,在兴海报国的征途中破浪前行。

编辑:赵琳琳  审核:赵琳琳
视觉
新闻最新 更多>
网站地图